close

這真是讓我回味無窮..得以在網志中好好介紹這美麗的山城
也因為同行夥伴..江董.他是在這山成長大的小孩
由於在12歲那一年搬離開這個地方...所以得以有這機會
帶我們一行人到此..也勾起江董他小時候的回憶~~!

隱世山城-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   林田山原名「摩里沙卡」(日語發音,現
稱森榮),這個離花蓮市約四十公里,隱身在中央山
脈腳下,因木材而繁華的小山城,民國50年代是林田
山伐木的全盛時期,「摩里沙卡」聚集了約四、五百
戶人家,約有二千多人居住於此,其中更有為了林場
員工子女就學需要所設立的森榮國小及林田山幼稚園
,每週免費放映 2 至 3 場電影的中山堂,供應日常民
生用品的購買部(福利社),解決單身員工飲食問題
的公共食堂,以及製材廠、火車站、修理廠、醫務室
、豬灶、公共浴室、攤販市場、冰果店、米店、洗衣
部、魚菜部、理燙髮部、消防隊、文化工作隊等等,
十足是因木材而繁榮的山中城鎮。

 

      


  林場裏堆積如山的原木,散發淡淡的檜木香氣瀰
漫著整座山谷;山區伐木場的集材機不停地運轉、集
材;拾階而建的日式魚麟黑瓦房,濃烈大和風味的建
築,遺世獨立在山間;加藤式「蹦蹦車」拖著粗大的
原木在山區川流不息,呼嘯的「流籠」夾雜著伐木工
人的吆喝以及低吼沉重的鏈鋸聲,此起彼落地盤旋迴
盪在山谷間……。這宛如電影「多桑」裏的場景,是
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、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,無論規
模或重要性,都是「東台灣林業開發史」上重要的據
點與見證。

林管處歷史圖片  
  然而,台灣光復初期的「三多」林業政策-多伐
木、多繳庫、多造林。在伐木多、繳庫多,遠比植栽
造林的速度迅速下,造成大地生態環境的反撲,也使
森林遭受破壞後的後遺症一一呈現,造成逢雨作水災
、無雨則苦旱的慘重社會成本損失。民國60年代環保
意識的抬頭,保護森林運動風起雲湧,政府適時的重
新調整林業政策,以國土保安、森林永續經營、保護
森林資源為宗旨。林務局也在 民國 78 年 7 月 1 日 起
,由事業預算單位改為公務預算單位,從此不用再以
林養人,自負盈虧來砍伐森林。是因,成也木材、敗
也木材,一些靠生產木材而興盛、繁榮的山城小鎮,
也就逐漸地的沒落,繁華落盡的林田山,人口也隨之
外流只剩下幾十戶人家;當年風光一時的「蹦蹦車」
,滿載著林田山人的回憶,漸漸走入歷史;偌大的中
山堂,也不見當年萬頭鑽動的盛況;幸好,以台灣檜
木製成的一百多幢日本式魚麟瓦房,難能可貴地依舊
林立於繁花綠葉當中,這大概是氣力放盡的林田山,
留給世人最後一抹的嘆息和感傷

 

林管處歷史圖片  


  林田山有股無可抗拒的吸引力,其吸引力的源頭
及基礎,緣起於60年幽遠歷史所散發出一種特別的林
業人文所產生的動人力量。正因為這懾人力量,林田
山林場近百年來的轉變,如何從過去的繁華榮景,因
林業政策的改變趨至沒落,再由社區總體營造概念,
轉化成為保存林業文化資產為目標、積極推動社區林
業計畫,刻劃「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」的每一筆歷史
軌跡,讓屬於林田山的故事,得以不停地繼續說下去
…… 。


這個隱世獨居的山林小鎮
,曾因其豐沛的林產資源,創造歌舞昇平的榮景,更
因為優渥的生活機能條件,遺留下許多深具特色的建
築遺跡,彷彿未完待續的影片,隨時期待著續集的發
生……。目前,園區內仍保有許多當年遺留下來之特
色建築與設施,如:日本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的「日式
住宅區」
、運輸產地原木的 「森林鐵道」、景致優
美的 「旭東亭」、提供單身員工伙食的「森榮餐廳
、目前的 林業文物展示館 」 ,則 原為放置
林場工作機具的倉庫,以及當年的高階主管宿舍,現
已整建為 「林田山社區咖啡館」(林田山服務中心
)等等,其歷史意義與其建築語彙,為歷史紀錄中不
可抹滅的最佳佐證。
  


  林田山是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、最具特色的伐木
基地,無論規模或重要性,都是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
要的據點與見證。近十年來相關單位曾企圖讓園區重
現生機,先後進行諸多大型規劃案,民國75年,林務
局委託亞東造景公司完成林田山森林遊樂區計畫;民
國85年花蓮縣立文化中心推動辦理的「林田山藝術歸
鄉」活動;民國87年度起接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
社區總體營造的輔導,由初階段的社區居民意識凝聚
、社區人才的培訓到自行企劃辦理各類藝文活動;近
年來,林務局推動社區林業計畫,將林業帶入社區,
社區結合林業,以再造林田山為一座林業文化園區的
理想努力著,試圖用另外一種的內涵方式,使沉寂已
久的林田山風華再現。



我向簿裡還有一些照片..也向大家推薦有機會一定要.."到此一遊"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宥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